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,以人民教育家于漪为榜样,以“躬耕教坛、强国有我”的精神风貌和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价值追求,营地举办了“践行教育家精神,做于漪式好老师”优秀征文专题系列活动。
活动一经发起,便得到了教师和教官们的积极响应。大家以笔为媒,满怀崇敬之情,书写了一篇篇饱含教育理想与教育家精神的文章,分享了各自在教育道路上的成长故事与感悟。
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,最终评选出了十二篇优秀作品。这些优秀征文深刻反映了作者在校外实践教育岗位上以“思政课”理念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中的所思所想所悟。
杜澎枫《怀于漪教育精神,行润泽生命的国防教育》
以对于漪老师诗化的赞美,带出自己对基地教育的理解与畅想。感悟式的论述、体悟式的企划,衷心希望您能趟出一条自己向往的“远方”。
文章摘录
“虽然我们无法选择教育对象,但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,身为老师,我们都要去真心实意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。” ——于漪老师
(一)坚守教育初心,传承教育精神
作者铭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,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。
(二)注重人文关怀,关爱学生成长
在国防教育、军事训练过程中,作者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绪变化,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,通过教学与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、实现自我超越。
(三)创新教学方法,提升教学质量
作者学习于漪老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,掌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,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教学方案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。
(四)持续学习成长,引领教育创新
作者秉持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态度,积极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,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,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。
董耀华《践行教育家精神:军训教官的教育探索与实践》
以榜样为鉴,从学习者的视角重新解读岗位价值,从践行者的视角重构职业规范,很不错的一篇学习体会文。
文章摘录
“一切为了教育事业,一生甘做铺路石;一切为了祖国和人民,一辈子实实在在。” ——于漪老师
作为东方雏鹰带队教官,作者深受于漪老师事迹的启发,始终将“仁爱”置于首位,把学生的幼稚、不成熟、偏激和缺点视为常态,耐心教导,细心呵护,发现他们的闪光点,努力将不懂的变成懂的,把不会的教会。在爱中教育、在爱中教导。同时,作者也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,吸收多元文化精髓,使自身教学思维既有缜密的特点,又有开拓的风貌。
许徐磊《践行教育家精神:将“于漪式”教育融入国防教育课程中》
本文呈现了一位负责人的好教官,对岗位的敬与对职业的爱,被您带教的娃,应该是累并幸福的。
文章摘录
“教师要有一腔热情,对学生负责。”——于漪老师
国防课程相较于在学校学习的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别,它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还要培养学生的军事技能,培养他们的爱国心、责任心和奉献精神。教官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,还要有一颗坚定的爱国心和强烈的责任感。
在国防课程的教学中,作者将以于漪老师为榜样,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,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。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培养出更多有理想,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,为国家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干辰启《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,是沟通》
本文开篇提炼了“于漪老师教育著作”的读后感,虽寥寥数语,却贯穿全文。笔者从自我的教育实践视角,重点阐述了自己对“教”的体悟。虽然通篇没多少和于漪老师直接相关的显性内容,但窃以为这才是学习于漪老师的“教育家精神”的正道。
文章摘录
“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,是沟通思想的桥梁。”——于漪老师
作为教官,作者强调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,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,让学生感受到关怀,进而向学生敞开心扉,真正做到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。作者还倡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,推行“有教无类,因材施教”,营造民主、平等、宽容、尊重、和谐的教学氛围,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。同时,作者也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,不吝于赞美学生的闪光点,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步动力。
吕双宇《推动中文教育国际化——于漪理念的现代传承》
认真研读了笔者“汉堡式”于漪思想学习体会文,学习了!对笔者倾情投入并硕果累累的汉文化传播与纽带结谊,深表敬意。
文章摘录
“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启迪。”——于漪老师
在推动中文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,作者结合了于漪老师的教学理念,设计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教学项目,如“联合国中文日”的文化活动、印尼寻根之旅以及友好城市夏令营等,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不仅学习中文,更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,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,从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。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中文教育的魅力,也体现了于漪老师教学理念在国际教育领域的传承和发展。
蔡珍《点燃校外教育未来——读《于漪传》有感》
对照于漪教育家精神,您和您的团队,已经做的很好了。期待更璀璨的未来。
文章摘录
“教育的使命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,更在于塑造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。” ——于漪老师
在校外教育实践中,作者蔡珍借鉴了于漪老师的这一理念,将教育的视野拓宽至艺术、体育、劳动教育等多领域。例如,在营地国防教育活动中,她注重学生美育的培养,通过“入营仪式、入营教育、穿迷彩服训练”等环节塑造学生良好形象;同时,她也注重劳动教育的培养,组织学生参与田地翻耕、花卉播种、果树种植等劳动教育课程,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汗流浃背的辛劳,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,从而培养学生不怕苦、不怕累的良好品质。这些做法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,使其成为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
营地始终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使命,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,奋力奔跑、笃学创新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推动上海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。